1、富士康和PTT將在泰國投資20億美元建設電動汽車工廠
富士康和泰國國有企業PTT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并計劃建立一個新工廠。工廠投資預計將高達20億美元,初步生產目標是每年5萬輛汽車,未來計劃達到每年15萬輛。
從2022年開始,富士康將尋求在美國、泰國,也可能在歐洲建立工廠,富士康預計將為電動汽車初創企業提供零部件并加速生產。
2、蘋果公司決定獨立造車 將不會依靠代工廠生產
目前,蘋果公司正在恢復汽車研發中心,并開始處理電動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所涉及的文件。此前,蘋果公司先后與現代汽車、日產汽車、麥格納以及豐田汽車傳出“緋聞”,不過談判均以失敗而告終。最終決定獨立打造具備自動駕駛功能電動汽車,首款電動汽車計劃于2024年量產上市。
3、持續發力,小鵬自建超充站突破400座
小鵬官方今日正式宣布,8月小鵬品牌上線超充站102座,較7月的61座猛增67.2%。累計上線超充站400座,較上月增加超百座。
至此,小鵬也成為了國內首家在高速服務區上線超充站運營服務的造車企業。
隨著市場認可度的逐漸趨穩,出于成本的考慮,小鵬宣布自8月1號開始,目前已經正在交付中的小鵬車型,新增用戶每年將只會享有1000度免費充電額度,而P5預訂用戶則繼續維持原3000度免費充電額度的方案不變。
4、大眾投資8,200萬美元建立新電池研發實驗室
大眾已經德國薩爾茨吉特投資建立建立了這個研發實驗室,計劃自己大規模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大眾希望新的研發設施可以幫助其降低對亞洲電池制造商的依賴。該項目是大眾擴大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產品陣容努力的一部分,新的實驗室將成為大眾全球電池研究工作的“核心”。
5、云南省加快謀劃新能源電池產業 未來有望建成百噸電池材料
該省目前正在建設15萬噸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10萬噸電池負極材料、4萬噸鋰電池銅箔、3GWh儲能電池等項目。未來5年,全省有望建成50萬噸正極材料、30萬噸負極材料、20萬噸電解液、35GWh鋰離子電池產能。
今年上半年,該省重點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9.1億元,形成12萬噸磷酸鐵鋰產能,在全國的占比提高到21%。
6、外資品牌進入“二次潰縮”期 中國車市加速“變天”
在鈴木、雷諾、DS先后以各自的方式退出中國市場后,外資品牌加速了在華的“二次潰縮”。
8月主要的外資品牌在華銷量均出現同比超過20%的降幅,但是我國主流自主品牌上汽乘用車、長城汽車、比亞迪、長安自主品牌等在前8個月的銷量均超過30%的漲幅。
很多合資品牌采購供應鏈不夠自主,受制于一線供應商的問題比較嚴重,從而陷入產能放空、銷量下滑尷尬局面。與合資品牌集體走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主品牌的強勢上攻。8月自主品牌實現零售60萬輛,同比增長6%,零售份額達到42.1%,同比增8.3%。
7、長遠鋰科子公司擬33.39億投建車用鋰電池正極材料擴產二期項目
長遠鋰科全資子公司湖南長遠鋰科新能源有限公司擴產的二期項目,建設4萬噸/年正極材料生產線,項目計劃2022年1月底開始建設,2023年10月投產。
8、重啟香港上市,天齊鋰業終于熬到了最佳再融資時機
近日,天齊鋰業終于正式啟動再融資。天齊鋰業2021年半年報,公司總資產413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約50億元,資產負債率接近88%。
由于鋰鹽的價格暴漲、天齊鋰業的股價大幅上漲,該公司終于迎來再融資機會。
該公司控股的澳洲泰利森所控制的格林布什礦山是全球最大的硬巖鋰礦,該礦場的礦石平均品位最高且化學級鋰精礦生產成本最低,同時泰利森還是世界最大的技術級鋰精礦供應商。
9、多家鋰電正極材料生產商登陸科創板 行業打響“擴產”搶位賽
其中主營三元正極材料的振華新材與寧德時代長期保持著合作關系。振華新材、廈鎢新能等紛紛上市募資擴產。除上市募資擴產外,今年以來多家龍頭企業密集宣布擴產。日前長遠鋰科的全資子公司湖南長遠鋰科新能源有限公司擬投資建設車用鋰電池正極材料擴產二期項目,建設4萬噸/年正極材料生產線,該項目總投資約為33.39億元;容百科技計劃在2021年擴充產能12萬噸以上。產能密集擴張背后,正極材料企業正迎來可觀的市場空間。
該項目由新華電力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控股新華電力(朔州)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3期完成,每期100MW/200MWh,建設工期12個月。